【輔訊記者/劉慧女勻報導】炎炎夏日,又到了暑假的假期,還在發呆不知要去哪裡玩耍呢?不用擔心,十三行博物館提供一個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前往、並且還能從中學習到十三行文化知識和煉鐵技術的教育環境,讓暑假變得更加有趣,心動了嗎?趕快帶著三五好友一同前往十三行博物館,探索那神祕的十三行世界。
礦料篩選 河流把關
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遺址出土鐵渣的組織,便可發現一些磁鐵礦和鈦鐵礦的原始外形,在台灣大屯山和觀音山中的安山岩則藏有磁鐵礦和鈦鐵礦,其中的岩石,受到經年累月的自然風化以及雨水侵蝕,最後被帶入海洋,這些被河流仔細挑選的礦料,都堆積在河岸或是出海口的地方。
煉爐建造 慢工細活
十三行文化的煉鐵技術採用低溫固態還原法,又稱為低溫煉鐵或塊煉法。它的特性則是使用的爐體比較矮小,並且爐體則大部分為圓形,爐中的溫度通常不高於攝氏一千度,遠遠低於鐵的熔點,則鐵是以固體的形態沉積在爐子的底端。
木炭置入 燃料主軸
從館內的展示櫃裡看出有許多漂流木的擺放,由此可知十三行文化的先民煉鐵的原料應該是使用木料,木料的來源除了是海邊的漂流木之外,也有可能是來自於先民大量砍伐的林木,對於如此龐大的木料需求,可以推測在遺址周遭附近的環境一定也有所影響。
最終階段 毀爐取鐵
由學者對於早期鐵器發展的研究和對十三行熔爐的分析可以了解,當時所使用的煉鐵技術應該是和今日所應用的高溫液態還原法不同的低溫固態還原法,也即是塊煉法。鐵器的製作大致分為三大階段:從一開始的礦源採選,這是礦料要進入爐中之前首要步驟;再來進行冶鐵、成形的步驟;到最後搬運到市集作販賣或是分配,提供先民作為使用。
製鐵成品 前往體驗
在十三行博物館裡面,除了可以觀賞十三行煉鐵技術的四大過程,為了能夠讓參觀者有親身感受,在一旁也陳列一箱一箱的體驗區,藉由雙手來觸摸每個箱子中的神秘物品,像是噴射戰鬥機則是利用鐵製品來完成的,如此一來對鐵製的每件成品都會有更進一步的認知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