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至 2015年  指導教師:高泉旺  總編輯:張芮瑜  電子報總監:張立宏 蔡沂鈴  採訪記者:徐崧馨 徐珮珊 張雁晴 陳品樺 張逸寧 廖家欣 曾家秀 詹韋恩  美術編輯:蔡晏姍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發現十三行 史前與現代的連結


【輔訊記者/康華容報導】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設有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

 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的運作!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十三行文化的年代約在距今1800~500年前,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此外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及中南部都有發現。主要遺址以臺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的十三行遺址為其代表,也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當時十三行遺址挖掘出許多史前陶器、石支腳、凹石、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十三行博物館內,也陳列當時十三行遺址地層。發現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重疊,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十三行文化層),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包含清朝和日治時期的文化堆積)。十三行館內設有考古探坑工作模型,供民眾還原現場考古實境。觀賞遺址發掘影帶以更瞭解過去史前時代的原始人生活,並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交通部觀光局將八里鄉十三行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