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至 2015年  指導教師:高泉旺  總編輯:張芮瑜  電子報總監:張立宏 蔡沂鈴  採訪記者:徐崧馨 徐珮珊 張雁晴 陳品樺 張逸寧 廖家欣 曾家秀 詹韋恩  美術編輯:蔡晏姍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十三行煉鐵技術 一同來體驗

【輔訊記者/劉慧女勻報導】炎炎夏日,又到了暑假的假期,還在發呆不知要去哪裡玩耍呢?不用擔心,十三行博物館提供一個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前往、並且還能從中學習到十三行文化知識和煉鐵技術的教育環境,讓暑假變得更加有趣,心動了嗎?趕快帶著三五好友一同前往十三行博物館,探索那神祕的十三行世界。

礦料篩選 河流把關
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遺址出土鐵渣的組織,便可發現一些磁鐵礦和鈦鐵礦的原始外形,在台灣大屯山和觀音山中的安山岩則藏有磁鐵礦和鈦鐵礦,其中的岩石,受到經年累月的自然風化以及雨水侵蝕,最後被帶入海洋,這些被河流仔細挑選的礦料,都堆積在河岸或是出海口的地方。

煉爐建造 慢工細活
十三行文化的煉鐵技術採用低溫固態還原法,又稱為低溫煉鐵或塊煉法。它的特性則是使用的爐體比較矮小,並且爐體則大部分為圓形,爐中的溫度通常不高於攝氏一千度,遠遠低於鐵的熔點,則鐵是以固體的形態沉積在爐子的底端。

木炭置入 燃料主軸
從館內的展示櫃裡看出有許多漂流木的擺放,由此可知十三行文化的先民煉鐵的原料應該是使用木料,木料的來源除了是海邊的漂流木之外,也有可能是來自於先民大量砍伐的林木,對於如此龐大的木料需求,可以推測在遺址周遭附近的環境一定也有所影響。

最終階段 毀爐取鐵
由學者對於早期鐵器發展的研究和對十三行熔爐的分析可以了解,當時所使用的煉鐵技術應該是和今日所應用的高溫液態還原法不同的低溫固態還原法,也即是塊煉法。鐵器的製作大致分為三大階段:從一開始的礦源採選,這是礦料要進入爐中之前首要步驟;再來進行冶鐵、成形的步驟;到最後搬運到市集作販賣或是分配,提供先民作為使用。

製鐵成品 前往體驗
在十三行博物館裡面,除了可以觀賞十三行煉鐵技術的四大過程,為了能夠讓參觀者有親身感受,在一旁也陳列一箱一箱的體驗區,藉由雙手來觸摸每個箱子中的神秘物品,像是噴射戰鬥機則是利用鐵製品來完成的,如此一來對鐵製的每件成品都會有更進一步的認知和了解。

遇見十三行 重現本土遺跡

【輔訊記者/林君蓮報導】十三行博物館展覽重點所在,遺址出土的文物皆陳列於博物館的二樓。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參觀民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也陳列於此。復原十三行人面貌的計劃是國內考古學介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劃。

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也遭遇到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的人骨,因為長期埋在地底下,經常受到地層擠壓或是各種侵蝕的因素,所以容易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而導致復原工作的難度。而且,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頭髮等部分的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也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劃總共成功第復原了一為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重返十三行 感受史前生活

【輔訊記者/曹新易報導】跟據考古學家考究十三行出土的文物,推測十三行文化的生活情境,在『重返十三行』常設展覽中的走進十三行單元,復原十三行文化的生活情境,並加以音效、旁白以及燈光,讓參予展覽的群眾了解十三行人的生活型態,並模擬一天的生活,藉此輕易的讓人了解十三行人的文化特性。

十三行文化靠海而居,建築屬南洋熱帶的竿欄式建築,可防潮防水防止野獸侵害,十三行人以農業為主要生業,種植稻米、芋頭等作物。模擬中的十三行人,一天從近海捕魚、撿拾貝類和上山狩獵開始,從挖掘出完整的獸骨來看,推測出十三行人有畜牧的習性,充分利用了河海口及山林的豐富資源。十三行人會將食用後的貝類,集中放置在同一區塊,型成特殊的貝塚遺蹟。由於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陶紡輪,可以推測十三行人會利用簡易的工具製作服飾,但因衣服久埋腐爛,無法知道顏色與樣式。

十三行人的工藝技術相當的發達,除了用鐵砂煉製鐵器外,也會燒製精巧的陶製品。精緻的陶器上有著細密的花紋,表示製陶技術的精進;十三行文化是目前台灣發現遺址中,唯一確認有煉鐵技術的史前文化,考古學者不僅發現有鐵刀、鐵斧含鐵渣,更是發現了煉鐵爐的遺跡。藉由出土的琉璃珠、錢幣、青銅器等等文物中推斷,十三行人與台灣島內、中國當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有著密切的往來貿易。在墓穴中可發現不少琉璃珠為陪葬品,可知十三行人交易的頻繁及喜好。

十三行人的墓穴被發現在竿欄式建築的地樁附近,了解十三行人會將死去的同胞埋葬在建築附近,埋葬方式多為側身屈肢,頭骨朝西南方向,經考古人員推測,十三行文化原來自南洋,因此在十三行人死亡後將頭部朝往南方,表示死者的回歸。在墓中也發現,十三行人會將死者親屬合葬於同一墓中。

熟悉十三行文化 回溯早期時代


【輔訊記者/黃于珺報導】十三行博物館中的「認識十三行」展區,是藉由「考古發掘日記」、「台灣的平埔族」等各段影片播放,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考古學或人類學。

此展區的多媒體設備讓觀眾可以自我探索,更深入了解十三行,除了互動遊戲外,還有內容精采的影帶,像是十三行遺址的主人、台灣的南島民族、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複製文化層等單元,每台電腦都有獨立的影音空間提供給參觀民眾使用,並有雙種語言可以挑選,將以國際互動,推動專業考古議題的交流,或是介紹與臺北港港灣新都心共發展,包括博物館及周圍環境史前文化軸線營造、博物館周圍文化觀光遊憩發展計畫,還有平埔族的故事由來等,由此可知,十三行促進八里社區藝文參與文化活動發展及重視「展示與教育」的效果與功能。

對於在整體規劃及展示教育活動推動下,使鮮為人知的臺灣史前文化讓人熟悉,神秘的考古學成為垂手可得的知識,不但是八里地區的社區博物館,更打造成為八里左岸的環境生態博物館。

探索十三行 鑑往知來

【輔訊記者/林俊翰報導】在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十三行文化遺址仍沉於海底,大約至6000年前左右,才慢慢陸地化。八里地區為十三行文化中的村落,在此地將能夠探索十三行的歷史發展及地質變化。

回溯八里繁榮時期
位於淡水河口西側的八里,至今一變成假日觀光的好去處,甚至政府也在此處建立了腳踏車步道,以供民眾在放假之時,可以一家大小遊憩,享受天倫之樂。

此處的八里可是有相當久的歷史背景,古稱為八里盆,名字來自於平埔凱達喀蘭族Parrigon社名之譯音。在當時,它反映了台灣北部與中國大陸的貿易的興盛,同時也加強了貿易往來。後來,基於台北平原的開墾,商業中心逐漸移往新莊。由於新莊河道逐漸淤淺,艋舺又位在台北中心,水路方便,慢慢取代了新莊,也慢慢不再繁榮。

艋舺商業逐漸佳況,也如安平、鹿港,有所謂的「三郊」成立,三郊即為泉郊、北郊、廈郊。一般勢力較大的郊商皆擁有船頭行,自己擁有船隻,勢力龐大。
由於天津條約開放通商,淡水港因而取代了八里正口,也不再往日赴反繁榮時期。

台北八里地層之旅
來到八里,你會觀看到美麗的觀音山,這裡地形優美,不論是欣賞和挑望都讓人讚嘆不已。遠在60萬年前,它仍是海濱的一片平坦的沖積平原,是經過60萬年前、50萬年前以及20萬年前3期的爆發,才形成現在的景觀。

熔岩流痕
八里五福宮的牌樓。在這裡可發現一片墓場,其中幾塊的石塊,為眺望對面大屯火山群的最佳地點。熔岩流痕就在眺望大屯山的地點附近,可發現一些岩石上凹凸起伏的條狀溝紋,這是60萬年前,岩漿流動時,產生的層狀結構,稱為「流痕」。

觀音山岩層
從凌雲禪寺往下山的路走去,約略不久,即看到在店家旁邊有一大片裸露的岩壁,這就是700多萬年前堆積出來的「觀音山層」。岩石的特色是岩層,排列是傾斜的,它的主要組成是淺灰色砂岩或「砂頁岩互層」。

發現十三行 史前與現代的連結


【輔訊記者/康華容報導】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設有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

 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的運作!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十三行文化的年代約在距今1800~500年前,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此外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及中南部都有發現。主要遺址以臺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的十三行遺址為其代表,也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當時十三行遺址挖掘出許多史前陶器、石支腳、凹石、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十三行博物館內,也陳列當時十三行遺址地層。發現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重疊,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十三行文化層),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包含清朝和日治時期的文化堆積)。十三行館內設有考古探坑工作模型,供民眾還原現場考古實境。觀賞遺址發掘影帶以更瞭解過去史前時代的原始人生活,並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交通部觀光局將八里鄉十三行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

勵學迅雷外包 欲速則不達

【輔訊記者/林俊翰報導】校方宣布進修部住宿同學於98學期末搬離玫瑰宿舍,造不少同學發聲抗議。新學期剛入住的〝輔仁勵學〞宿舍,環境設施仍需加強,例如:疏於宿舍管理、房內插座設計不實用等狀況。

宿舍女同學表示,房內隔間大小不一,隔音效果差。由於勵學是男女混住,有時男同學會從他們的房間向她們揮手,感覺很不習慣。此外,9月3日就搬入,可是房間設備缺失,只有一面鏡子,電梯也正在施工,目前管理機制尚未完善,住宿同學並不知道,如果有宿舍問題需請教哪位勵學的幹部。

生活輔導組組長周立中表示,勵學宿舍有修女和一位專員為學生解決宿舍問題,不會求助無門。針對勵學宿舍幹部組織,會在最近趕緊建立起來,並在住民大會時提出解決方案。

由於原本的兩人房要改成四人房,住宿同學感到權益受損。學務處生活輔導組周立中組長表示,為了減少學生開銷,才從兩人房變成四人房,因此東西才會不好放置。勵學樓層是每一戶都有一扇房門,再進去會有六、七間。

在夜晚回去勵學宿舍,所經過福營路的路燈幽暗,是學生安全上的問題。目前在福營路上正興建新的打擊場,完工後就會有道路直接通往勵學宿舍,學生就不用再經過漆黑的福營路。目前改善措施是請學校保全不定時到勵學附近巡邏,若未改善,則在另想其策。

基於外包,宿舍裡有幾戶是非學生住戶。對此周立中聲明,學校一定會調查清楚非學生住民的來歷,並開始實施安全門關閉政策,門只能從內開啟,保障住宿學生安全品質。

針對學生所反應的停車格收費問題,周立中表示,當初校方租借勵學時,就沒有連同停車格一同承包,停車地的所有權為房東購買,因此才協商給予同學使用並加收清潔費。

玫瑰宿舍關閉 車棚環境不便


【輔訊記者/林俊翰報導】玫瑰宿舍緊急關閉風波過後,環境四周問題仍然存在。先是玫瑰機車棚的照明燈多次被不明人士惡意破懷及偷竊,校方經數次修復過後,仍是狀況百出,令上下課騎機車的同學們悻悻然。此外,隨著玫瑰宿舍的關閉,連帶一同禁走的玫瑰天橋,也造成許多同學上下課遠道而行的困擾。
  近期在夜間機車停放玫瑰車棚的同學相當不便,由於車棚內的照明燈無法照明,停放機車不但危險,也造成路人的困擾。營繕組組長陳柏亨表示,照明燈的維修其實修復很多次了!但由於考量年底就要拆除,為省下預算,就不再給予修復。
 目前已關閉的玫瑰宿舍將交付予台灣總修道院築建,不屬於校方管理場地。關閉玫瑰天橋,校方表示,事後可能無法再另建新的天橋,而是規劃新的道路通道。事務組組長王永勛表示,由於玫瑰宿舍用地所有權已移交其他業者,無法管理及表達任何意見。玫瑰天橋本來並不是給予學生上、下課使用,而是為了讓玫瑰住宿同學方便,此外,因為原本設置在玫瑰的警衛室一併撤走,以致無法保障學生過橋的安全,因此不開放使用,同時也是尊重玫瑰用地所有權業者權益。

輔大看診 優惠師生



【輔訊記者/宋紫薇、胡騏久綜合報導】輔大師生優惠多,位於新醫學大樓一樓的輔大診所提供看診補助,凡出示本校師生證件,即享有一百元的補助措施。輔大診所不僅有完整的專科門診還有完善的服務項目,學校員工生和社區民眾除了得到經濟完善的醫療照護之外,也有各項健康檢查、疫苗注射、疾病用藥諮詢的服務。不時推廣衛生教育講座、社區健康營造和疾病篩檢等,為輔仁大學師生和周邊社區居民的健康把關。

就診的輔大同學深切地感受到這份用心,醫學院大樓內設有診所不但不用到校外花錢也不必花時間才看得到診所,且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完善的照顧。健康人生連鎖藥局進駐,供應一般日常藥妝用品,輔大診所設備齊全,給輔大師生帶來相當多的福利。

進修部新設應美系,日間學會情義相挺



【輔訊記者/曹新易報導】輔仁大學進修部九十九學年,新設立的應用美術學系,在日間部應美系學會的協助下,成為輔大新鮮人的一份子。往年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只存在於日間部,自今年起進修部設立應美系,就讀於進修部的學生將有更多的選擇。由於是新設立的科系,日間部應美系學會特地前來協助一天的新生祈福和茶會活動。應美系學會長金庭竹表示,這次進修部成立的應美系,大概要到明年才會成立系學會,這期間日間部會協助舉辦一些活動給新生,像是聖誕舞會,進修部的同學都可一同來參與。

新生早上聆聽系主任和系祕書講述了輔仁大學的課程和選課的方式,並勉勵新生,歡迎加入應用美術學系就讀。下午共同來到中美堂接受祈福,傳承輔仁大學歷久校訓,更進一步了解輔仁大學的校園風氣。這次日間部應美系學會,除了要帶領日間部大一新生外,還分派人手引導進修部新生,順利完成輔仁大學傳統的新生開學祈福典禮。系學會長金庭竹表示,傳統以來藝術學院會舉辦三系聯合迎新,由景觀系、應美系、音樂系合同辦理,目前有在規劃讓進修部的同學參與,並可能會協助藝術學院新設立的文創系一同參加,成為四系合辦迎新的傳統。此外,也正在規劃歌唱比賽,舉辦的時間暫時定在夜間,可以讓進修部的同學一起參加。

目前的進修部應美系因為是新設立,所以諸多的學生活動都需要日間部應美系協助舉辦,藝術學院的傳統活動與精神,也將由系學會傳達給新生。雖然於不同的學制,但在悠久校園歷史留下的精神,可以永久的延續傳承,新生在學習上有不懂的疑問,也可以藉由學會這個平台得到解惑,並不會因為是新設立的科系,而手足無措,藉此也能更完整地體驗充實的大學生活。

大方活熱 薪火相傳


【輔訊記者/曹新易報導】一年一度眾所矚目的第99學年度大眾傳播系迎新宿營,在教師節前夕9月26、27日熱情舉辦,地點在宜蘭〝旺樹園〞帶給新生無限歡樂。第一天下午的團康遊戲,雖然感受到隊員們的生澀;但在早操教學的時,看著在前方活躍的小隊輔,大方地帶領青春活力的早操,讓氣氛逐步渲染開來,新生們也逐漸展開笑容,融入大眾傳播系這個大家族。延續團康活動後的晚餐時間,各小隊們聚集在一起生火烤肉,活躍的歡樂氣氛不停延燒,跟著旺盛的炭火更加熱絡,期間擔任工作人員的學長們,還熱心地到處為學弟妹生火,也將大傳的熱情,隨著炭火的燃燒,傳承給下一屆新生,讓大傳精神能夠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晚會期間,在學姊們熱舞開場後,開始新生們自己設計的舞台劇情,每一個小隊都展現了最熱情的一面,小短劇別具巧思,從無到有歷經一番腦力激盪,帶出很多的『笑』果,也將晚會炒熱;晚會上,大二的學長姊們表演辛苦練習的成果,男生女生舞蹈、香扇舞,特別是火棍舞,讓新生們大開眼界,激情地歡呼。在掌聲最高潮最熱烈的時刻,燃起了熊熊營火,所有人圍了一個大圈圈,圍繞著營火舞歡樂,一天下來的疲倦都拋諸腦後,隨著營火的溫度慢慢溫暖每個人心中,晚會就在男女合舞的浪漫氣氛下結束。

 
第二天一早小隊輔帶領著小隊員們,一一通過設定好的關卡,進行一連串的大地闖關遊戲,彼此間互相合作讓小隊員的默契契合,小隊之間的團隊競爭,更是激發小隊內的團結精神。藉由這樣的活動讓新生,意想不到地發現身邊同學的才能和特質,加深彼此的認識。中午用餐時間『點歌傳情』,讓害羞的新生婉轉地將歌曲獻給想認識的人,或是想感謝的人,既體貼又溫馨。下午活動場地是漆彈場,新生有期待、有興奮、有害怕,但大夥兒還是熱情地參與活動,原本的害怕經過這次的初體驗後,彼此都留下深刻的回憶,成了回到校園後的共同話題,像是迎新營隊的營歌『破天荒』,從未嘗試過的體驗,破天荒地去試一次,認識了可能將成為一輩子好朋友的人,發現同學間不同的特點,這次的迎新有著一身的疲憊,但得到的是更多的深刻回憶與友情。

草菇傘下 仁愛大家庭


【輔訊記者/陳姿穎報導】現代人生活都過的很匆忙,漸漸忘記關懷身旁的人。在豐年國小的孩子們,很幸運每週五都有來自輔仁大學大學生們的陪伴,快樂的團康活動與小朋友一同嬉戲玩耍,教導小朋友正確的觀念並且給予關懷照顧,這就是仁愛服務社。

第三十九屆仁愛服務社,服務的對象是豐年國小2、3、4年級的小學生,這些小孩大多來自於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家庭或是單親家庭。不只有帶領活動遊戲,他們會看看小朋友聯絡簿,關心小朋友家庭生活及學習狀況,教小朋友做功課,他們用愛心關懷這個小朋友。

 仁愛服務社社長許家瑜和副社長黃世婷,她們一同微笑表示當初加入社團都是因為非常喜歡小孩子,想學習帶領活動、參與企劃書撰寫,但她們表示,學到的其實更多,她們與小朋友在一次次的活動下成長,教學相長,她們認識小朋友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草菇是仁愛服務社的社徽,香菇旁的小草象徵小朋友們,簡單的設計也完完全全清楚表達,草菇的傘下就像個溫馨的大家庭,仁愛服務社用愛心溫暖了每一位小朋友,這是成立39年的核心價值,仁愛服務社的和小朋友擁有的是最美麗和寶貴的回憶。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優美輔大 愜意伊果

【輔訊記者/邱雅苑報導】
走進輔仁大學聞到從遠處飄來濃濃地咖啡香氣,原來是文德文舍旁的伊果露天咖啡亭正在煮咖啡阿!輔大環境優美愜意,伊果露天咖啡亭提供校園師生上下課聊天小憩的去處。餐點除供應咖啡外,各式花茶、點心和義大利麵樣樣聚全,由於主要為學生提供餐點,不但份量多,且定時研發新口味,成了輔大特色之一。平日不僅受到師生歡迎,假日更有校外的民眾偕親子一同享受。
 
伊果露天咖啡陳老板表示,當初因為公司安排而到輔大,覺得輔大的學校環境優美,適合開設露天咖啡。客人以學生為主,份量充足且提供多樣選擇,往後餐點仍會為學生需求做變化。食客張先生說,第一次到這個地方,覺得環境給人感覺自然,非常舒適,且價錢合理服務品質好,往後還會再來。

進修部與眾不同 十五系畢業祝福茶會

[輔訊記者 林俊翰採訪報導]又是個鳳凰花開時刻。在九十八學年度畢業典禮當天,輔仁大學的同學皆穿上了代表自己走完大學四年的象徵學士衣;當天在中美堂結束後的畢業典禮可還算不上是完成,同學們還得到各自學院所舉辦的祝福茶會裡,接受師長們的祝福與撥穗才得稱上結束。與其他院不一樣的地方,進修部的畢業生祝福茶會是十五系一同聚集在進修部001演講廳,共同來傾聽部主任、系主任、老師還有進修部宗輔室修女同仁們的祝福。演講廳內座位毫無空席,空間雖小,卻顯露出輔進十五系同學們的深刻友誼。


這一天,還有學生家長一同前來會場祝福自己的小孩即將邁入新的里程碑,甚至連三歲的小弟弟、小妹妹也都一同前來。會場裡不但有著友誼情懷,連親情也格外加入行列。典禮之時,分別邀請部主任周善行、公共事務室主任樂麗琪、哲學系老師吳瑞珠上台致詞,最後登場則是哲學系前會長簡孟宣以及曾擔任歷史系會長和學生會主席的涂維毅同學來分享他個人四年來在輔仁大學裡的心路歷程,並且希望能夠藉此勉勵學弟妹,給予他們一個好榜樣,以便學習。接著,所有的主任、老師和修女共同獻唱了一首「這一生最美的祝福」,為了來期盼畢業生們能夠在自己的未來裡充滿幸福和希望,安安穩穩的渡過每一關


在典禮即將結束之時,邀請各主任、老師上台給予同學們撥穗以便完成現階段的學習,同時,也送了代表希望和光明的燭光給予畢業生們,希望在學校畢業後,能夠持續發光發熱,莫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