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至 2015年  指導教師:高泉旺  總編輯:張芮瑜  電子報總監:張立宏 蔡沂鈴  採訪記者:徐崧馨 徐珮珊 張雁晴 陳品樺 張逸寧 廖家欣 曾家秀 詹韋恩  美術編輯:蔡晏姍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凱達格蘭館 平埔族探源

【輔訊記者/黃于珺、吳振揚報導】新北投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地點,是北部平埔族群中凱達格蘭族北投社的所在地。在此,凱達格蘭館肩負著著任重道遠的文化使命,它試圖重新出發找尋台灣平埔族群的根源。

 根據凱達格蘭館內導覽員的解說,舊時平埔族對北投四處煙霧繚繞懷有恐懼,相傳居住在此的女巫就以巫術祈禱,化解大家對於硫磺的困惑以及恐懼。北投地名的由來,有一說法便是源自平埔族語中的「Paktao」,即祈禱的女巫之意。

 凱達格蘭館二樓是尋根探源的第一站,這裡所擺設的展示主要有台灣平埔各族系今昔家園與生活文化、族群分布和歷來的遷徙路線。

平埔遇上漢人 交流亦受壓

 在平埔族食衣文化上方面,與漢人多有差異,以前台灣四處可見梅花鹿,平埔族便以鹿肉為食,鹿皮曬乾,冬天時當作禦寒的衣服穿,漢人來台之後才從漢人身上學到織布技巧。

 而平埔族的小孩子出生之後便會被到河裡沐浴,目的為測試孩子的存活率強不強,假如能夠適應的話,就代表著孩子將來能夠成為勇士。

 在傳統上,平埔族的婦女背小孩的方式皆為側背,因為除了方便哺乳之外,還和一段傳說有關,相傳族裡曾經有婦女把小孩背在背上,被巫婆換成畚箕。

 平埔族為母系社會,女生娶男生,男方在入贅之前必須要在女方家做事一兩年不等,女方父母會觀察看女婿是否勤勞,如不滿意就會把男方的行李丟在房門外,表示不同意。平埔族結婚時會互相交換彼此的牙齒,因此族裡只要看到缺一顆牙的人,就能知道對方已經結婚。

 漢人來台後,為了獲取土地,會利用通婚的方式獲取土地開墾。或是利用平埔族的觀念上,對於埋葬過親人的土地是不吉利的,因此埋葬過屍體的土地將會捨棄,漢人抓住這個弱點,任意丟棄屍體在土地上,來獲取土地。

凱達格蘭 族群分部

 由語言資料來看,凱達格蘭大致可以沿淡水河、基隆河和新店溪為界,分為兩個支系;加上遷移至宜蘭的一支,主要有馬賽、雷朗、哆囉美遠三群。

 馬賽(Basay)指淡水河和新店溪以北、以東的一群,包括基隆、淡水和貢寮一帶;重要聚落如大小雞籠社、金包里社、三貂社、新社(三貂新社)等。但近年有部分學者認為,由記錄中的語言資料來看,馬賽人應該是屬於一個獨立的族群。

 被稱為雷朗(Luilang)的族群,主要指分布於淡水河以南、基隆河以西的平埔族,包括台北盆地和桃園一帶。這一支系是凱達格蘭的中心區,重要聚落儒雷朗社、擺接社、武勞灣社、里族社、毛少翁社、塔塔悠社、錫口社、大浪泵社、南崁社、霄裡社、龜崙社、坑仔社等。

 而第三群是哆囉美遠(Torobiawan),指遷移至宜蘭平原的馬賽人,主要有哆囉美遠和里腦兩社。根據1906年伊能嘉矩﹡的推論,三貂社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社。之後凱達格蘭族沿著北部的海岸一路北上,在基隆和平島落腳組成大雞籠社、金山的金包里社、石門的小雞籠社、淡水的淡水社、大屯社、圭柔山社、外北投社。

 接著又沿著淡水河往南遷移,於挖仔尾組成八里坌社。繼續沿著海岸向南,於桃園地區發展為龜崙社、南崁社、霄理社,達到了凱達格蘭族分布的最南端。而另有一支族群則沿著基隆河進入台北盆地,發展形成了暖暖社、馬陵坑社、塔塔悠社、里族社等社。

 另有依語言學的角度,提出對於凱達格蘭族登陸地不同的看法,指出凱達格蘭族祖先是由淡水河口進入台灣北部定居,接著才往東移往南擴散遷移。

 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加上漢人沒有攜眷,因此通婚漢化程度都極深。在此情況下,除了被漢人歸類為「熟番」外,原有文化制度也迅速滅失。

平埔族尋根 踏先人步履

 自漢人來台之後,平埔族群的遷移行動就陸續展開,館內所擺設的物品展示了其中較具規模的四次遷徙。

 平埔族群的第一次遷徙,起因為巴則海族人潘賢文不滿清朝政府律令,於是聯合巴布薩族、道卡斯族、洪雅族等一千餘人,遷移到噶瑪蘭(今宜蘭)。但該地早有先住居民和漢人佔居,其移居條件不甚理想,移往後生活亦不安定,致有回歸原社之情況。

 第二次遷徙得發生,是中部平埔族的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薩族和洪雅族等五族的三十六社,不願在漢人欺壓下忍氣吞聲,寧可拋棄家園,共同議定《公議同立合約字》,相繼進入埔里盆地的埔社(布農族部落)­開墾,之後遷入埔里盆地的社地-眉社(泰雅族部落)。這次遷移也是平埔族遷移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遷移至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把舊社帶入了新遷居地,因此留下如阿里史、大肚、日南、房里等以平埔舊社為名的地名,而這些地名有些延用至今

 第三次的平埔族遷徙則是居住在台南平原的西拉雅族,生活上同樣受到遷台漢人壓迫,因此逐漸往內陸山區遷移。最後甚而轉往俗稱「後山」的台灣東部發展,其遷移途徑分為陸路和水路。

 蘭陽平原為噶瑪蘭族世居地,這裡的平埔族住民同樣與漢人爭墾受到欺壓,而遷移至他處,形成了平埔族第四次大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