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慶典 好山好水好過年
【輔訊記者/康華容、柳怡雯報導】祭典的起源,各族皆有所不同,其各族自身所賦予祭典的原創性和歷史價值更是意義非凡。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阿美族豐年祭,分布於花蓮山區阿美族族人山地舞,近年來,被視為觀光產業一大賣點之一。
每年八、九月間,各山地部落列為全年重頭戲的豐年祭活動,除了具有山地傳統的內涵,也展露山胞原住民努力尋根後極具傳統山地地文化價值的歌舞瑰寶,不同他族祭典,阿美族豐年祭為期近兩個月,由台東的阿美族(南勢阿美)開始,依次往北推至花蓮吉安鄉(北勢阿美),結束時已是八月底或九月初。
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與,最後一天則是女孩子必須全部參加,並由女孩子的歌聲作為結束。傳統阿美族豐年祭是山胞們慶祝農作物豐收的一大盛事,生性豪邁熱情又樂觀的阿美同胞,大家不分男女老少手攜手同歡共舞,把喝老米酒言歡,將阿美族原始、豪邁、粗獷的風格,都充分表露無遺,此不僅為阿美族人一年中難得休閒享樂的時刻,暑假期間若有機會到花蓮旅遊,參加代表阿美族過年慶典的豐年祭,絕對不虛此行。
「邵」了你都不行
【輔訊記者/康華容、柳怡雯報導】日月潭是國內外知名來台旅遊必去的觀光勝地,其中,最初居住在水社湖(日月潭前身水沙連)的西岸湖畔的邵族人更將其命運唇齒相依繫在此島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
瘟疫選拔好神奇
【輔訊記者/康華容報導】噶瑪蘭族人是現今台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metiyu為中心的祭儀(如pagalavi,patohoka等)、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噶瑪蘭族人也恢復或創造了一些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豐年祭,香蕉絲織布等),還建構出與噶瑪蘭族人相關的族群圖騰(如大葉山欖gasop等)。
歲末祭祖是一個相當普遍聚落性差異較小的儀式,噶瑪蘭人相信人在世的禍福是由祖先賜與的,並相信每年過年時祖先會回到家中,在這過年全家團圓熱鬧之際,請祖先們喝酒與共餐,彷彿如祂們還在世般團聚一起,並祈求祂們能保佑全家人健康平安。
海中男「丁」拼裝上陣
【輔訊記者/康華容報導】達悟族舊稱雅美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少的一族,在蘭嶼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為全國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文化特質即是飛魚文化,捕飛魚是達悟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另外,拼板舟的製造及裝飾藝術獨步全球,漁團的組織成員多是家族內的成員,藉此鞏固家族組織並發揮共享、共食的精神。
漁撈是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和捕魚相關的祭典,如飛魚祭和船祭,是達悟族最重要的祭典。祭儀以相當傳統的方式舉行,男子均穿著丁字褲,頭戴銀盔,拼板舟的鬼斧神工看出工藝技術的精湛,每年3至6月,是捕飛魚的季節,飛魚祭也在這段時間舉行。祭儀分為招魚祭、小船祭、慰勞祭、祈魚祭、貯藏祭和新月祭等。
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的海域,達悟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達悟人開始捕飛魚,但只限於晚上以火炬照明,以吸引魚群,到了四月,准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夜間則休息。五~七月,開放白天捕飛魚,這幾個月也是最繁忙的季節,但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漁類不准撈捕。
與大自然相依而居的原住民,取之大自然也懂得用之則藏、保護且尊敬感激天的道理,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遏止了濫捕、貪婪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