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訊記者/陳瑋玥報導】輔仁大學進修部創立四十週年,將於十二月十二日周末中午舉辦感恩餐會,地點是新莊市建國一路國際宴會廳紐約廳。現場將播放由大眾傳播系剪輯成的四十周年慶影像精華專輯,供出席校友們瀏覽、追憶。
本片由三位進修部的歷史關鍵人物:曾經歷任九年進修部主任的神父薛保綸;一九七七年就進入進修部英文系就讀的老師吳瑞珠和現任的進修部主任周善行,現身闡述進修部過去四十年的歷史。在輔仁大學裡,他們扮演著行政者、教育者以及學習者的多重角色。
賞罰分明 學生好素質
神父薛保綸將身為教育家的三個理念娓娓道來:第一,他希望幫忙學生們完成大學高等教育;第二,靈活運用學校的宿舍;第三,則是希望能為學校有所貢獻。他秉持著這些理念和精神,於一九六九年成立輔仁大學夜間部。
夜間部大會每學期都會召開,讓學生們提出意見和想法。為了幫助大家解決問題,甚至在學校各角落設置意見箱,讓學生們有管道可以向學校表達意見。
薛保綸極為重視點名制度。他希望以嚴格的制度,培養學生們有良好的理念,並領導他們至正確的方向,而不是放任學生來學校揮霍父母所繳的學費、浪費來學校的時間。
對於積極向學、成績表現優異的人,頒發獎學金作為鼓勵,提升學習風氣;貧苦的學生也可以申請助學金,甚至幫助找尋工作。薛保綸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讀書就學的風氣,打響輔大在台灣的名聲。
今昔不同 社團多樣化
影片中,哲學系老師吳瑞珠敘述,當時夜間部的師資和日間部沒有很大的差異,更有曾任台灣大學的教授李本題,來傳授歐陸文學。吳瑞珠說,進修部所學的內容與日間部一視同仁,並沒有比較輕鬆。
吳瑞珠說,在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三年左右,大家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又要上課,學校周圍的生活環境並沒有像現在一樣熱鬧。聚合點除了在校園以外,就是在貴子路上的「大學新村」,是很多學生最重要的回憶之處。
對於當時學校周圍的小吃,吳瑞珠記憶猶新;當時的社團也能侃侃而談。她曾經擔任過合唱團團長,讓她學習到不少與人相處的技巧和能力;另外,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有機會讓男女手拉手的土風舞社(現為民俗舞蹈社),也相當的活躍;仁愛社的活動不只侷限在校園裡,他們還會關注社會上的需要,代表學校到校外去服務,並且將社團與日間部合一,是一個跨日、夜間部的社團;除此之外,由教官楊雨耕所創辦的輔苑社,為出版刊物的社團,對於時事及學生活動的報導和學校政策的宣達,都有詳實的記錄,讓學生能夠藉由此刊物,回憶當時很多不同的狀況。
共同時間 大學樂繽紛
進修部主任周善行提到,在民國八十六年,由於教育部的政策,讓全國的夜間部轉型成日間第二部,收取全額的學雜費;或是維持進修學士班收學分學雜費。因學分學雜費不到全額學雜費的一半,經學校的考量和評估後,決定還是維持進修學士班,便能照顧到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
進修部在民國九十二年與日間部整合,讓日間部專任師資、設備和各種圖書資源,能充分讓進修部學生享用。周善行對於進修部學生活動方面,因日間部的學務處課外活動組,在輔導、人力和時間等受到限制。從當初的三、四十個社團,縮減成現在少數的三、四個社團,他感到相當惋惜,但也為進修部每學期各系所舉辦的活動,給予嘉許及讚賞。
從去年開始,進修部開始實施全進修部的共同時間,在每個禮拜三晚上八點到十點,周善行希望學生們可以在這不排課的時間,讓各個系學會、導師或是學生的社團活動等能充分利用,使大學生活能夠更為豐富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