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神祭源自清朝光緒4年(1878年)加禮宛事件。除了噶瑪蘭族加禮宛人之外,撒奇萊雅族人也參與其中。根據官方資料記載,商人陳文禮至加禮宛(在今花蓮市區)墾田,為加禮宛人所殺,清營官命令加禮宛人以金、穀慰安死者家屬。然而加禮宛人不服且殺傳令兵丁,之後與竹窩宛社(在今花蓮市)謀叛。據地方耆老口述,商人陳文禮等,不改奸商本性,剝削欺壓加禮宛原住民、侵占田地,原住民恨之入骨,才造成被殺。
加禮宛事件一開始,撒奇萊雅人與加禮宛人聯合突擊漢人兵營,清兵不敵而被打敗,隨之向宜蘭、台北求援,族人男女老幼驚惶中向南逃逸,最後流於多處南方阿美族的部落中,隱姓埋名,在被清兵追殺之中死傷慘重,埋葬方式皆為火葬,由此事件中演變為現今火神祭,以追緬先民落難情境,傳統服飾也改為與火相似的黃色為主要色調。

圖片來源:凱達格蘭館